English

废物缘何成了“宝”

——五粮液集团公司环保纪实
2000-02-04 来源:光明日报 何成基 我有话说

环保产业,如同信息网络,是二十一世纪的朝阳产业。谁能把握商机,占领制高点,谁就保持领先一步。世纪之交,素有“中国酒业大王”美誉的宜宾五粮液集团公司捷报频传,在五粮液家族中,又一项综合利用高新技术将传统产业酿酒丢糟废弃物转化为生产资源的链式技术成果,填补了国内酿酒行业改造“三废”的空白,将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保效益。

五粮液集团公司坐落在宜宾市江北工业经济开发区,近临一泻东去的滔滔岷江河,背靠巍峨似屏的孜岩山,公司占地5.5平方公里,厂区四季绿荫葱郁、树木滴翠、鲜花绽放,雕塑景致寓意深刻、匠心独具,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和谐完美,有花园公司的美称。多年来,集团公司以超前的环保意识倾注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对工业“三废”的综合治理而荣获全国环保先进单位荣誉。

随着集团公司规模向多元化扩张发展,五粮液系列白酒年产能力达到15万吨。酿酒生产是以大米、糯米、红粮、小麦、玉米五种粮食为原料,在投入和产出生产过程中,酿酒丢糟这种固体废弃物每年就达30万吨。过去,酒糟长期被当作工业垃圾露天堆积或野外倾倒、焚烧,既占用土地、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又浪费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还存在着火灾隐患。在此以前,国内尚无使酿酒丢糟得以再生产开发的厂家,酿酒行业亦无一例有解决酒糟污染环境的经验办法。这个亘古以来的工业垃圾问题,让世人无可奈何,束手无策。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一个具有超前思维,高瞻远瞩的五粮液人——集团公司总裁王国春把他的战略经营思路瞄在了环保产业上,在集团公司发展规划中,提出环境保护是企业的形象窗口,要充分发挥品牌优势和资金优势,加强对前景可观的配套产业,特别是与酿酒有关联的产业和环保产业的大力投入。环保产业的空间很大,废物有如取之未尽的资源。五粮液集团决策层凭借近二十年来运用现代高新技术改造传统酿酒生产取得巨大成功的丰富经验,把治理、开发和利用“三废”,使之变废为宝,化腐朽为神奇,当做贡献社会、造福人类的大事来抓,决心在酿酒丢糟这一固体废弃物身上做大文章。自1990年开始,五粮液集团公司就组织科技人员,了解、收集国内治理酒糟污染环境现状的有关资料,对综合利用酒糟开发价值进行科学的评估、论证。集团公司于当年就投入巨资新建了饲料生产车间,对酒糟进行粗饲料加工,使丢糟第一次变为产品,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还创造了效益。但是,经过一个时期的运作后发现,酒糟作饲料加工,每年也只能利用30万吨丢糟的50%左右,加之成本高,饲料产品价格低,远没有找到使酒糟得到合理利用的工业途径。于是,1997年初,综合利用酒糟治理污染,使之转变为资源的课题方案再度写进了公司总裁王国春的议事日程。他提出,酒糟的处理和综合利用开发是公司发展的大事,要从根本上解决好长期困扰五粮液集团的酒糟这个固体废弃物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并使之成为新资源……由技术中心和技术改造实施部牵头的课题组随之成立,专门从事酒糟综合利用项目的研究和开发工作,以科技进步为切入点,寻求解决酒糟综合治理的途径,开辟一条以科技型治理“三废”工业化环保产业的新路子。

自1997年开始,五粮液集团公司与原化工部炭黑工业研究设计院(现中橡集团炭黑工业研究设计院)携手合作,开展对酒糟综合利用课题调研和实验室小试工作,两年多时间,双方科研人员夜以继日,刻苦钻研,大胆探索、创新,终于取得突破性的成功,设计出以酒糟—复糟发酵—燃料—白炭黑链式综合开发,即利用酿酒的酒糟,再经过生物工程的发酵,进一步利用丢糟中的残淀残糖酿酒,从而节约酿酒用粮,降低生产成本,退还过去酒糟堆放占地30余亩,清除了环境污染,保护了生态环境,每年还可增加原酒7000多吨,创产值近亿元。其次,根据酒糟的特性即主要成份为稻壳,提出了利用酒糟稻壳进行一、二级干燥,制作燃料产生蒸汽,使能源回收利用,替代过去用煤炭作燃料的历史,一年下来,可节约煤炭8万吨,减少煤渣排放量5万吨,减少运输量13万吨,同时大大降低燃煤产生的二氧化硫气体对大气的污染,保持生态环境。第三,稻壳燃烧后的灰烬含二氧化硅,可用来制备水玻璃,水玻璃经过滤酸解后,可制备橡胶补强材料,可年产4000吨的白炭黑,从而涉足具有广阔前景的精细化工和生物化工领域,将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

一个沿袭千年的传统产业,一个棘手难治的工业垃圾问题,在今日五粮液人手中变成了神话。不仅为人类社会文明进步作出了贡献,也为企业自身创造了巨大财富。如今,投资1.8亿元的复糟车间、饲料车间、酒糟燃烧锅炉车间、白炭黑精细化工公司正式投入运行,它的研制成功,每年可为集团公司创造经济效益2.6亿元之多,成为企业又一经济增长点。它产生的社会效益和环保效益在全国白酒行业是一个创举,为全国白酒行业搞好酒糟综合利用,治理环境污染,保持生态环境树立了一项示范工程。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